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我校作为合作单位获得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数学科学学院潘兴斌教授主持完成的“Ginzburg-Landau方程和Landau-de Gennes方程解的性态与临界现象”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研究超导的Ginzburg-Landau方程,提出了在大参数与强磁场下估计解和能量密度在区域边界的凝聚性态的方法,首次对表面超导态的边界凝聚现象建立了严格的数学理论,所得结果反映了2维与3维超导表面超导态很不相同的几何特征。研究超导体Meissner态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分析一类含旋度的拟线性偏微分方程组边值问题的可解性与正则性的方法,得到了使稳定解存在的边值的最优界,发现了解的一些几何性质。研究液晶的Landau-de Gennes方程,提出了临界波数和临界弹性系数,用以研究液晶的相变和临界现象。提出并证明了液晶存在“表面近晶相”的猜想,拓展了对超导与液晶的数学相似性的认识。
数学科学学院刘治国教授主持完成的“Theta函数恒等式和Ramanujan遗留问题”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主要研究Theta函数恒等式及其在模函数和相关数论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模函数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九世纪至今数论研究的若干重大进展与模函数密切相关。发现并证明有价值的模函数恒等式是研究模函数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该项目利用椭圆函数理论和整函数理论建立了系统构造Theta函数恒等式的一种新方法,为研究模函数恒等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得到了一批新的模函数恒等式。特别是给出了Ramanujan遗留的20多个和七阶模方程相关的模函数恒等式的完整数学证明;发现并证明了一个新的Theta函数加法定理,Weierstrass椭圆函数加法定理, Ramanujan关于三阶Theta函数理论的一些结果以及模函数理论中其它许多著名的结论都是该加法定理的推论。研究结果得到了包括两位美国数学会会士T. Apostol教授和B. Berndt教授在内的多位著名学者公开的正面肯定。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刘宗华教授牵头完成的“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相变研究”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还有:管曙光、邹勇、周杰。该项目针对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面临的瓶颈与挑战课题之一:网络上的动力学及其信息传输,通过十余年攻关,在动态复杂网络同步与流行病传播的几个瓶颈问题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主要包括:提出了爆炸性同步的两个基本框架之一;用吸引域方法解析研究了爆炸性同步;发现了爆炸性同步的微观机制—禁止律及相应地给出了爆炸性同步的自适应方法,并被实验证实;揭示并命名了一种新的高阶协同态-Bellerophon态的存在并刻画出其特点;提出了社区网络上流行病传播的首个模型,并从邻居节点不同传播地位的新角度研究了舆论的扩散。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主要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专利技术实施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